金邊黃楊
大葉黃楊
園林
大葉黃楊移栽還要注意以下幾點:
起苗時要帶較多的須根和部分原土,土球的直徑要達到植株胸徑的8-10倍;
為了減少葉片蒸騰的消耗,提高移栽成活率,要對枝葉進行重剪,剪掉至少2/3的葉片;
春季植樹,要做到隨起隨栽,盡量減少運輸時間,苗木要用濕草等包扎,避免見光(見光會加劇植物的蒸騰消耗);
大葉黃楊運到目的地后,對根部進行蘸根處理(不用打散土球),比如用5克生根粉兌水5-10公斤浸泡土球30分鐘以后再種;栽種地坑要事先挖好,土壤要求疏松透氣,這樣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長,栽后澆透水,以后澆水要求見干才澆,就是說等土表顏色變淺才能再澆,給根系一個愈合的時間,嚴禁頻繁澆水,這時水澆的過多只會造成根部缺氧腐爛,移栽失敗。
采取地膜覆蓋的措施,防止春季土壤水分過快蒸發,樹苗栽好后先不要解開包扎物,避免見光加劇蒸騰,經常往包扎物上噴水保濕,促使植物先長根后長葉,確保植物成活。
病蟲防治黃楊絹野螟
幼蟲吐絲連結周圍葉片、嫩枝作臨時巢穴,然后在其中取食,嚴重時將葉片吃光,造成苗木死亡。
形態特征:成蟲體翅灰白色,前翅前緣、外緣、后緣有紫褐色寬帶,前緣紫褐色帶上有兩個白斑,鱗毛有光澤,紫紅色閃光。幼蟲頭部黑色,胴部黃綠色,背線、亞背線及氣門上線深綠至墨綠色,氣門線橙黃色。黃楊絹葉螟成蟲
發生規律:北方地區一年2至3代,以幼蟲在苞中結薄繭越冬,成蟲晝伏夜出,有趨光性。
防治方法:⑴人工捕殺:在成蟲產卵期,結合苗木修剪,摘除卵塊、蟲苞,集中燒毀。⑵在成蟲期利用黑光燈進行燈光誘殺。⑶幼蟲危害嚴重時,可噴施50%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;或4.5%氯氰菊酯2000倍液;Bt乳劑500倍液噴霧(注意:Bt乳劑嚴禁與劑同時使用,噴施時于陰天的下午4點后效果較好)。大葉黃楊尺蠖
大葉黃楊尺蠖幼蟲群集葉片取食,將葉吃光后則啃食嫩枝皮層,導致整株死亡。以蛹越冬,成蟲飛翔能力不強,具較強的趨光性。
形態特征:成蟲,雌成蟲翅底銀白色,具淡灰色紋,大小不等,排列不規則。前翅外緣有連續的淡灰色紋,中線不成行,在中室端部有一大斑,翅基有一深黃、褐、灰色花斑,腹部金黃色,由黑斑點組成條紋9行。雄蛾腹部條紋7行。幼蟲全體黑色,前胸背板黃色,有5個近方形黑斑,氣門線及腹線較寬,為黃色。
防治方法:⑴利用成蟲趨光性,在成蟲期進行燈光誘殺。⑵幼蟲危害期噴施50%殺螟松乳油500倍液或4.5%氯氰菊酯2000倍液。⑶于產卵期鏟除卵塊。冬季翻根部土壤,殺死越冬蟲蛹。日本龜蠟介
一年發生一代,以受精雌成蟲在枝梢上越冬。
形態特征:雌成蟲,臘殼灰白或略呈肉紅色,橢圓形。雄成蟲,體深褐色或棕色,頭和胸部背板較深。若蟲,蠟殼卵圓至橢圓,背部微隆起。日本龜蠟介
防治方法:⑴檢疫措施防治:異地購苗時,一定要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手續,防止害蟲人為傳播。⑵加強園林養護管理:通過養護管理,創造不適于介殼蟲生存的環境條件。實行輪栽,及時清園,將落葉、雜草、病蟲枝等集中燒毀,減少越冬害蟲蟲口基數,合理施肥,增強植物抗性。合理修剪,使其通風透光,改變介類生存環境,削弱其繁殖力,減少危害。⑶藥劑防治:蟲口密度不高時,可用軟刷蘸少量敵敵畏加水(1:50至100倍液)抹殺。若蟲盛發期,噴施洗衣粉柴油乳劑;150至200倍苦楝油乳劑;1%苦參素1000至2000倍液;2000至2500倍大力殺,每隔10天左右噴藥一次,連噴3次。⑷保護寄生蜂等天敵。桃粉蚜
無翅胎生雌蚜和若蚜群集于枝梢和嫩葉背吸桃粉蚜汁危害,被害葉上常有白色蠟狀的分泌物,易引起煤污病發生,嚴重時枝葉變黑,影響植物生長和觀賞價值。唐山地區一年發生10代左右。
防治方法:
保護瓢蟲、大草嶺等天敵。
藥劑防治:可選用20%菊殺乳油2000倍液或2000至3000倍吡蟲啉粉劑噴施。白粉病
危害大葉黃楊葉片,被害植株葉片表現皺縮畸形,影響生長。白粉病多分布于大葉黃楊的葉正面,少有生長在葉背面的,單個病斑圓形,白色病斑擴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規則。白粉病
防治方法:⑴適當修剪,增強通透性。⑵于發病初期,交替噴施25%的粉銹寧1300倍液,70%甲基托布津700倍液,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。若病發嚴重時,必須進行修剪,將病葉剪除集中燒毀,然后再噴施藥劑防治。大葉黃楊葉斑病
危害嚴重時,造成黃楊提前落葉,形成禿枝,影響觀賞,甚至造成死亡。
病害發生在新葉上,產生黃色小斑點后擴展成不規則的大斑,病斑邊緣隆起,褐色邊緣較寬。隆起的邊緣外有延伸的黃色暈圈,黃褐色或灰褐色,上面密布黑色小點。
防治方法:⑴選取健壯無病苗木栽植。⑵于6月上旬至7月,噴施50%多菌靈500倍液或75%的百菌清500倍液、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進行預防,降低發病率,每10至15天噴一次,連噴3次。⑶冬季將落葉集中燒毀。大葉黃楊莖腐病
莖腐病是大葉黃楊易感染的一種主要病害,嚴重時可造成全株枯死。一二年生枝條受害嚴重,初期莖 金邊黃楊部變為褐色,葉片失綠,嫩梢下垂,葉片不脫落,后期莖部受害部位變黑,皮層皺縮,內皮組織腐爛,生有許多細小的黑色小菌核,隨著氣溫的升高,受害部位迅速發展,病菌侵入木質部,導致全株死亡。
發病原因:引起大葉黃場莖腐病的病原為半知菌類,該病菌平時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。隨著氣溫的升高,土壤溫度也隨之升高,病菌侵入苗木莖部為害。尤其在高溫低洼地區,發病較為普遍。
防治方法:⑴加強苗木的養護管理,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。⑵使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作為基肥,可降低苗木發病率。⑶夏季幼苗采取搭蔭棚等降溫措施,大苗可采用栽植地被植物或地面覆草等辦法,來破壞病菌發生的環境條件。⑷及時剪除發病枝條,集中燒毀。⑸發病苗小量少時,可用毛刷涂50倍50%的多菌靈溶液或50倍25%的敵力脫乳油(丙唑靈)于發病初期的莖干處。病苗量大或發病盛期時,在苗木上普噴800至1000倍25%的敵力脫乳油或500至600倍50%的退菌特粉劑。兩種方法均是7天一次,連續進行3至4次,就能起到預防作用。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