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文化底蘊
眾所周知,梅花是我國傳統花卉,幾千年來以其傲視霜雪、凌寒吐艷之品性,被視作中華民族精神和氣節的象征,歷代文人志士愛梅、畫梅、詠梅者不計其數。新中國成立之后,在數次國花評選中,梅花每每上榜且不相讓。
櫻花能被日本發揚光大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植物與民族性的聯系,梅花在中國就有這個土壤。這就是文化的內在力量,“產業+文化”抓得就是持續性,非火極一時、曇花一現,所以不要小看文化,不要以為“文化”已淪為噱頭,只有文化才能凝聚、才能延續。
二、群眾基礎
無論是南方種植戶,還是北方種植戶,從種梅花到賣風景已是共識。不僅是受苗木行業轉型升級影響,更是因為梅花在中國的普及性。事實上,梅花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,“我感覺到喜歡梅花的人很多,除了詩書畫愛好者,普通市民喜歡梅花的也數不勝數。”河北農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秋紅表示,這也是她從種梅花到買風景的信心來源。
而被譽為“天下第一梅山”的南京梅花山,作為南京梅花節連續二十二年的主會場,是國內唯一一處位于世界遺產景區內的賞梅勝地,無論是按植梅的歷史、規模、數量還是品種排比,皆堪稱魁首。據其官方數據顯示,自1996年首屆梅花節以來,賞梅人數不斷攀升,高峰時可達數十萬人次以上。此外,再如上海、蘇州、杭州、廣州、等地在近些年來也陸續舉辦了不少賞梅活動。
三、技術突破
隨著生產技術不斷進步,梅花品種也會越來越多、產品也會越來越美。梅花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升級關鍵技術再獲突破,由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啟翔領銜研究的“三種特色木本花卉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升級關鍵技術”獲2016國際科技進步二等獎;梅花種植資源研究穩步推進,北京林業大學梅花研究團隊為分子育種提供支撐;西藏拉薩和云南玉龍雪山梅花種植試驗工作持續進行,為高海拔地區推進累積新經驗。
梅花蠟梅耐鹽性研究取得新進展,初步掌握梅花對鹽的適應性;鄢陵蠟梅種植資源圃獲得國家發改委立項建設,為梅花蠟梅種質資源的保存和種植創新奠定基礎……
四、產業加工
在2017中國溧水梅花文化峰會上,江蘇省旅游局信息中心前主任周曉平指出,傳統梅花文化主要是景觀和戶外活動,形式局限于觀賞,詩文、書法、攝影等文化體驗受眾面窄等缺陷逐漸凸顯,當代梅花文化應走向旅游產業+衍生產業。
梅子醬
梅子酒
此外,“深加工”也是近年來苗農思考方向,梅花經過深加工可以生產梅子酒、梅子醬、梅花茶飲等飲食類產品。據了解,我國的梅文化歷史是從飲食開始的,2000年之后我國青梅產業受挫,幾乎與梅園建設是一冷一熱的對比,因此有人呼吁在觀賞文化之外,也要關注梅花的食用價值、生活文化。
國內不少生產商將目光瞄準梅花產品工業化,將進一步豐富梅花旅游內涵,拉長梅花“種、養、游、加”產業鏈。除去食飲方面的價值,梅花還可制作成香水、香薰、護手霜、空氣清新劑等產品。
五、國際登錄權
之所以看好梅花發展,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:中國享有梅花國際登錄權。1998年,梅花蠟梅協會獲得梅品種國際登錄權,開創了我國栽培植物國際登錄的先河,目前已經國際登錄384個梅花品種。
花卉的國際登錄權是一種鑒別、判定花卉知識產權(發現權和培育權)的“母權”,是現代花卉園藝產業中最重要的基石之一。新發現或新培育的觀賞花卉品種,要經過國際園藝協會下屬的“命名與登錄委員會”批準,通過它的“國際登錄權威”審定和履行登錄手續以后,方能成為國際承認的新品種。因此被看作花卉的“國際身份證”。
隨著梅花在我國種植范圍越來越廣,它或將有機會成為中國在世界面前的“花卉名片”。